从2006年3月15日开始,特定的外国人群体,来荷兰之前,必须通过一个综合测试,才能取得临时居留证。这项政策主要针对来荷兰与伴侣结婚或与家人团聚的外国人,也囊括想来荷兰工作的宗教神职人员。申请考试者应符合两个标准:第一是拥有官方规定的最低收入;第二是伴侣都不小于21岁。
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电影Naar Nederland。影片时长一个半小时,共7个主题,从荷兰历史和宪法,到教育和医疗,对荷兰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基本知识进行概览。其中,一号人物是位女主持,代表了当代荷兰女性,她向新移民解释在得到进入荷兰的特权之前,他们需要理解、学习和做什么,传达政府的声音。二号人物是一个天真的“傻瓜”,在看到电视上的政治辩论时,表现出非常的惊奇,他代表典型的移民,政府希望考试者将自己与这个人物对等。这部电影充斥着“傻瓜”的不高兴和女主持管教的声音,基调有点幼稚,像是为小学生制作的。
电影似乎表明荷兰正给移民以自由的馈赠,这个馈赠情感上吸引“共同人性”:即人们相互尊重、接受和珍惜彼此。然而,这种自由的馈赠通过四个不同的文化意象,即性别平等、性自由、言论自由和个人主义,被限制在一定的条件下,从而将公民的权利转变成对文化忠诚的要求。
入籍考试将文化规范和假设与准中立的荷兰文化和法律的历史性叙述连接起来,给新移民提供了霸权的荷兰自由文化的本质和参数,新移民在是否接受“我们的”女性解放,同性恋,个人主义和言论自由等方面变得可测量。“荷兰文化”的定义—比如握手,公开亲吻,工作中要正确着装,参加邻居的生日派对要带花----不仅作为一个意识形态工具使用,而且,被更复杂和微妙得作为归属感、公民身份和认可的情感愿望的吸引手段来使用。考试的潜在信息是:你被荷兰社会认可或排斥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你,我们告诉你我们是谁,我们正确的解释我们的文化规范是什么(虽然不是明确的)----这样,你需要做的就是被涵盖进荷兰的“我们”。
但这个荷兰的“我们”到底是谁?这个荷兰文化属于谁?这个“我们”将一个原应是多元化的、体现开明自由主体的声音同质化,忽视了荷兰宗教和世俗,民族/文化社区中明显的非自由主体。例如,苏里南-荷兰社区的人支持女性权利和同性恋权利,而世俗的白人荷兰社区的人基于生物学基础反对这些权利;或者,荷兰天主教徒和穆斯林能很好得维护同样的宗教自由的美德。所以,入籍考试不是有关荷兰性真的是什么,而是,我们想荷兰性不是什么或不变成什么。荷兰入籍证书翻译中文,公证盖章,请联系我司.